少年欧阳修的苦读生涯
你知道吗?一代文豪欧阳修小时候家境贫寒,连买纸笔的钱都没有!这位后来位列”唐宋八大家”的文学大家,童年时期却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。欧阳修四岁丧父,母亲郑氏带着他寄居在叔叔家,生活特别清贫。没有钱买纸笔,母亲就用芦苇杆在地上教他写字;没有书可读,他就到处借书抄写。正是这种艰苦环境,磨炼出了欧阳修坚定不拔的进修灵魂。
欧阳修苦读的故事中,最著名的莫过于”画荻教子”的典故。由于家贫买不起纸笔,欧阳修的母亲就用荻草秆当笔,在沙地上教儿子认字。这样简陋的进修条件,却培养出了一代文宗。欧阳修后来回忆这段时光时写道:”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”正是童年的贫苦经历,让他更加珍惜进修机会,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性。
苦读成就文学大家
欧阳修苦读终有回报,他23岁考中进士,从此步入仕途。但他并没有因此松懈,反而更加勤奋钻研学问。在文学创作上,他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,提倡平实天然的文风,开创了宋代古文运动的新局面。他的散文《醉翁亭记》《秋声赋》等,至今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。
欧阳修不仅自己苦读成才,还特别重视培养人才。他担任主考官时,慧眼识珠录取了苏轼、苏辙兄弟,为宋代文坛输送了新鲜血液。王安石、曾巩等文坛大家都曾受到他的提携。可以说,欧阳修以一己之力影响了整个北宋文坛的风气。他常对弟子说:”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”这种专注的读书态度,正是他成功的秘诀。
欧阳修苦读灵魂的现代启示
欧阳修苦读成才的故事,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深刻的启示。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,很多孩子反而失去了刻苦进修的灵魂。欧阳修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依然坚持进修,这种灵魂尤其值得当代年轻人进修。
看看欧阳修的成就吧: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,多重身份集于一身。他的《新唐书》《新五代史》是二十四史中的重要著作,文学创作影响后世千年。这一切的起点,就是那个在沙地上用荻草练字的贫苦少年。欧阳修用他的一生证明:勤奋苦读可以改变命运,坚持不懈终会有所成就。
当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好了,但竞争也更加激烈。欧阳修苦读的故事告诉我们:成功从来不会轻易降临,只有像欧阳修那样耐得住寂寞、经得起诱惑,才能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。下次当你觉得进修太苦时,想想千年前那个在沙地上写字的少年吧!